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9的文章

[文化適能] 回憶松浦文化健康營的美好

大三在學解剖時,懷著人醫社一定要有寒暑假營隊的心,開始了去松浦的服務學習。沒想到後來連辦三場才卸任,也沒想到最後一場能變成服務學習、醫學教育的研究,還讓我去到新加坡APMEC口頭發表,拿回Merit Awards。         更沒想到的是,那之後進入臨床,連續忙了兩年都沒有回來整理資料,到現在等當兵的期間,才終於要把他整理成醫學教育的論文,當年參與的大一隊員,都準備要畢業了呢! ♦︎ 看當年大家寫的反思與心得,一切都顯得歷歷在目,彷彿回到了那時善良單純的時光         在部落裡,帶點退卻但還是得訪問長者的同學,最後被逗得哈哈大笑,才發現原來阿公阿嬤這麼親切;         吃飯時間,大家歡樂吵雜的開玩笑,把要寫反思當成最辛苦的事,卻還是每天都寫滿滿一頁給我;          家訪時候,擔心被要求要撐兩小時,受訪者卻不太講話,沒想到第二次去時能打開對方心房;         活動之中,難免有做不好的地方,但透過觀察、詢問夥伴,回想自己以前的錯誤,找出進步方向。 從反思中整理出當年成長的點滴 ♦︎ 想著這些,也想起當年努力的自己         明明對醫學教育不熟悉,但憑著股傻勁,找很多老師、同學幫忙,把敘事訪談、結構反思、模擬會議、社區評估等等都放進來,讓只有七天的活動,可以收到這麼多餓的回饋         明明對文化等議題接觸的也不多,但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反覆思考,找教科書,看文化苦旅等,試圖摸索出到底這是怎樣的議題,好在最後沒有偏掉,把好的觀念傳給了學弟妹 ♦︎         參與的各位也成長許多了吧!當年說要回自己部落學母語的、說要每天反思成長的、說要克服恐懼走向人群、還有要做好時間規劃的隊員,不知道你們還記得當年這些美好嗎? 能在你們大一、大二時共度一個歡樂的寒假,真是我的榮幸!

[投資理財 1] 出社會開始自行理財

出社會開始要經濟自主了,開始來了解保險、投資等概念。用一段時間整理出來的心得與實施步驟,寫在這邊與大家討論,很希望大家能留言討論,不同的觀點會激盪出更多的火花!也在此感謝很多部落格、學長姐、書籍的分享,才讓我整理出這些筆記! 整個投資分成幾個部分,詳列如下: [投資理財 1] 出社會開始自行理財 [投資理財 2] 唯一目標是避開風險:資產配置 [投資理財 3] 避開更多的風險:基金、保險 [投資理財 4] 領到薪水後的第一件事 [投資理財 5] 保險概念:通膨、低保費高保障、保證續保 [投資理財 6] 該保哪些險 更多參考資料          關於資產配置更完整的資訊,請看綠角的部落格,他的課程也很直得花個週末去參加,要確實執行需要有足夠的信心,且要有系統性的知識。(本系列文章未提及很多執行的細節,例如資產配置比例、美國券商使用方法、稅務、再平衡等)          關於薪水配置,可以看富朋友 艾爾文的部落格,裡面有功能強大的Excel記帳本可供使用,也有更多說明。          關於保險的部分,可以參考綠角、PTT、平民保險王等,都有很多的敘述。(本系列未提及實際住院時該如何處理、保險合約的搜尋網址)

[投資理財 6] 該保哪些險

知道第三篇「 保大不保小 」、第五篇「 通膨、低保費高保額 」的概念後,我們來看看到底要買哪些保險。 不需保險、與該保險的項目         用反面例子可以幫助學習,因此先來說說哪些是不需要保險的: 假如你月收入五萬元,存有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30萬,那麼大幅低於這個金額的項目都不需要保險 。例如住院每日給付1000元、汽車刮傷5000元等。 因此真正超出我們支付能力的,才是保險要保的範圍,它包括了: 死亡:過世後要留給配偶、父母、小孩的錢,可用壽險、意外險 殘廢:任何原因造成殘廢,可用意外險、殘廢險 醫療:大筆的醫療支出,以及無法工作的給付,可用重大傷病、日額醫療險、實支實付 他人傷亡:意外造成他人傷亡的賠償金,這我沒汽車不熟 醫療糾紛:大筆賠償金,還沒執業我不熟 保險配置 - 死亡          需要保壽險的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 ,因為他的任何意外對於家庭的影響最大。         保額要足夠他過世後,家庭成員成長到能賺錢所需的金額。例如剛生小孩的單薪家庭, 需要準備讓另一半成長起來前家庭所需的花費 ,最好再多一點來負擔教育經費。而如果有房貸的話,也最好能還完至少一半。         而當退休不再成為經濟支柱時,就可以停掉壽險了,因此並不需要買終身型壽險,要用單年期的把保額衝到幾百萬、上千萬。 保險配置 - 殘廢         殘廢時,我們需要能夠請人照顧我們,另外還要有足夠生活費直到我們能有新的收入來源。因此需要的錢=需要照顧的年份 x (照顧者薪水+個人與家庭的生活費)         買這份保險時要注意,有兩種給付形式,一種是單筆給付,一種是按月給付。我自己的選擇是單筆給付,因為使用金錢可以更自由,不需等待每個月提領。另一個要注意的是, 每份保單在不同殘廢等級給付的金額不同,且有的限定六級殘以上 ,試想我在那樣的殘廢等級時,需要多少錢?我自己的要求是七級殘要有200萬。         另外是要不要終身的問題,我自己的目標是,到我60多歲時,應該已經存有一筆足夠我殘廢所需的錢,因此僅購買較便宜的單年型。這部分需要評估自己是否能存到足夠退休金而定。 保險配置 - 醫療         在有健保的狀況下,需要醫療額外支出的是自費項目, 上

[投資理財 5] 保險概念:通膨、低保費高保障、保證續保

我們先用終身還本型保險,來建立幾個重要的概念:通膨、低保費高保障、保證續保 終身還本型保險?通膨的概念         購買保險時,有兩個選項會讓保額翻倍成長,但還是讓無數的保戶爭相購買。除了帶給保護安全感外,也跟業務員高額的保險獎勵金有關係。他們是——終身險、還本型保險。讓我們用通膨與保費差距來思考這兩件事情。         第一個要考量的是通貨膨脹,平均而言他會讓現在的100元,在25年後只剩下50元的價值。用我自己出生就保的壽險200萬為例,如果我幸運地活到75歲,那麽這筆錢的價值會只剩下原本的1/8,也就是25萬元,隨便一想都覺得很少!(要記得那時兩百萬,是現在四百萬的價值,而且現代人很可能活到100歲,那是1/16喔)這帶給我們兩個重點: 保險要考慮到你現在購買的額度,到25年後剩下一半的價值 ,因此保額應該隨著年紀增加,也要跟著上升 終身型保險在你真的需要他時,價值已經跌很多了 ;同樣的, 還本型保單在你領回本金時,原本的100萬早已沒有100萬的價值 ,倒不如投入到資產配置隨市場成長。 終身還本型保險?保費差距         第二個要考量的是隨之而來的成本上升。去看看保費的差異,可以發現單年期保險在一開始時保費非常低廉,而隨著年紀增加保費也跟著上升,尤其是到60歲後會急劇增加。而終身還本型則是一開始就滿貴的,但只要繳個20年,後來都不用繳。         你可以把他們加起來比較看看,同樣的保額下, 60歲前,應該是單年期的比較便宜 ,而且能提供相同的保障;60歲後,終身型或許會較便宜,且沒有繳保費的壓力。這要讓我們思考幾個點,如果 你同意下面兩點的話,其實60歲後可以停掉單年期保險 。 第一個是到這個年紀,其實已經不需要養育子女,並不需要有壽險 第二個是醫療的支出,是否有算在退休金之內,有的話就不需用較昂貴的保險來補足         另一個思考的點是,年輕時收入低,繳的保費低比較輕鬆;年紀大時收入增加,保費增加也很合理,這是單年期自然保費的優勢。 終身型保險適合誰         原本的我是把終身刑貶的一無是處,但經過討論後一定要說他有他的好。對於我的長輩來說, 如果沒有準備這部分退休金的話,終身的保障帶來很大的安全感 。另一方面來說, 我們年長後所存的錢,未

[投資理財 4] 領到薪水後的第一件事

領到薪水了,也瞭解投資的心態與對應的處理概念,再來該怎麼分配與理財呢? 虛擬帳戶         一拿到薪水,就把薪水分成幾個部分來處理,能夠確保真的存到錢,也不讓自己花費過多。 日常 日常生活帳戶:平常所需的花費,花一個月記帳就知道要放多少了 玩樂休閒帳戶:俗稱Fuck you帳戶,心情不好隨便花,不然賺錢太辛苦 投資 教育學習帳戶:自己是最大的投資,你學到的別人永遠拿不走 緊急預備帳戶:1年內緊急危難的錢,要有6~12個月的薪水,以備不時之需 長期支出帳戶:1~10年內要花的錢,例如買車、旅遊,不適合放入資產配置 投資理財帳戶:10年以後才需要的錢,例如退休、小孩基金,可以放入資產配置 回饋 請客捐獻帳戶:社會需要多點愛心,把固定比例的薪水捐出來,心情愉悅 日常帳戶:日常生活、玩樂休閒         大家都懂省錢的重要,老子也強調「曰儉、曰善、曰不為天下先」是做人的原則。試試花一個月的時間記帳,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錢來生活吧。         記帳不用很細,最簡單的方法只要分成兩大類:必要花費、額外花費。必要花費就是日常生活所需的錢,額外則是辛苦賺錢希望獎賞自己的部分,兩個都是需要的。這次記帳完成後,未來每個月就把這筆錢扣掉,剩下的就能放入其他帳戶。 投資帳戶:投資自己         投資帳戶裡,很重要的一塊是對自己的投資。年紀輕時看到較資深的人賺的錢遠比自己多,很容易感到不足,但其實我們有的是更多的可能性與成長力,在自己身上的投資其實才最划算。>現在都愛講「財富自由」,強調投資賺的錢要比薪水多,有種拿薪水的是笨蛋的感覺。可是要增加投資所賺的錢,除了專注在年報酬率外,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本金的大小了。         撇開父母很有錢的人後,剛出社會的我們無法用資產配置來達到所謂財富自由,可是我們能透過投資自己把本金不斷拉升,而且靠山山倒、靠人人倒,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資產。請先把賺到的錢優先投資自己吧,有什麼年會、課程都去參加,那是最重要的資本。 投資帳戶:資產配置         再來就把資產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,首先是緊急預備金:延續避開風險的概念,我們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沒收入、出意外、罹患疾病、金融風暴等,唯有身上的現金能夠在這時給予我們安全感,隨時

[投資理財 3] 避開更多的風險:基金、保險

除了 債券、股票的風險 外,可以想像我們還會面臨其他更多的風險,我們要如何來面對呢? ETF / 基金倒閉的風險 全球大跌的心理風險 疾病、意外的風險 醫糾、車禍撞傷他人的風險 ETF / 基金倒閉的風險 前一篇我們說到了全球投資,要透過所謂的ETF或是基金來進行,但這些基金會有風險嗎? 仔細思考我們跟基金管理人的關係,他們獲利的方式來自我們投資的錢,這本質上的衝突會帶來不必要的風險。回顧台灣這年來的新聞,有幾則都是基金管理人應用手上的錢,而謀取自身的利益;看之前的電影「華爾街之狼」,也生動的眼出了我們與基金管理人的關係。透過他們來投資全球,似乎衍伸出了潛在更多的風險。 這時就要慶幸有ETF可以投資了。他的主要概念請看綠角的部落格,大致上來說他的優勢在於沒有透過「基金管理人」來進行投資。 ETF只依靠固定的規則來執行,沒有人可以介入其中的買賣機制,因此可以省去基金管理人的風險 。 補充:其實基金的績效值得懷疑,留下來的都有存活者偏差,依照之前研究,今年在前25%的基金,明年在Q1, Q2, Q3, Q4的機率各為25%,甚至更傾向於變差。因此選到一隻好基金,就如同選一個好股票一樣困難。而 ETF雖然不會是最好的,可是他能夠維持一直在中段班,這樣的績效讓他在延長年限後,能夠超車反而變成最好的那幾個之一 。 全球大跌的心理風險 想像一下,你用幾年的時間投資了1000萬在全球市場,這年剛好碰上金融危機,慘賠了500萬,是你好幾年的薪水,你的心情如何呢? 現在紙上談兵的我們都懂,市場起起落落,如果出場的話就是認賠,只有待在裡面才能期望回升的可能。可是當真的遇到慘賠時,那心情卻是緊張害怕的,如果再加上失業、疾病,那更是想趕快認賠出場。 因應這樣的風險,我們能做兩件事情: 第一個是從裡到外的了解自己的投資狀況 ,知道自己為何做如此的資產配置,對他的信心是堅持下去的關鍵(這是去上綠角課程的理由之一)。 第二個則是準備好緊急預備金 ,隨時身上有六個月到一年的薪水,能讓我們心裡踏實,就算碰上金融風暴、失業、疾病,都知道我們還能撐上好一段時間。手頭的現金會帶給人安全感。 疾病、意外的風險 意外總是來得令人意外,沒人知道下一刻是否能行動自如。而隨著年紀漸長,對於父母、夫妻、子女的責任也跟著增加,隨時準備好

[投資理財 2] 唯一目標是避開風險:資產配置

投資理財的目標是用錢滾錢、提早退休嗎?答案是,但也不是。         這一兩年來,看過幾本理財觀念的書,包括智慧型資產配置、投資金律、增長的本質、黑天鵝等等。這些書給我最重要的概念是—— 永遠會有不知名的經濟危機出現, 思考的不該是「發生的機率」,而是「避開的方法」 。 先說說結論,以及我們的因應方法: 投資單一公司可能倒閉,因此我們投資整個國家 投資單一國家可能衰弱,因此我們投資全球股市 投資只有股市可能蕭條,因此我們搭配全球債券 投資股票債券可能同跌,因此我們加上抗通膨、貴金屬 單一公司可能倒閉,因此投資整個國家         常常會聽到別人說要「存零股」,然後會舉出那些存零股後靠著股息可以過好日子的故事,讓人非常嚮往,想像自己買到未來的台積電,然後幾十年不愁吃穿。這是個很美好的故事。         可是現實並不這麼美好。想像一下你剛好買到台積電的機率有多低,如果是一萬分之一好了,那實在很困難。可是為何還是有這樣美好的故事呢?因為想要買單一股票的人絕對超過一萬個,因此會有好一群人真的靠著買單一股票存到現在,他們就是存活下來的人,他們可以大聲說話,而那些失敗的卻都噤聲了。這是「存活者偏差」。         買單一公司的上漲可能大,同時也伴隨著下跌甚至崩盤下市的可能,這是不能忽略的,若只想著上漲而不想他消失的可能,那會被矇閉雙眼。 為了避開他可能下市的風險,我們要多買幾家公司,因此我們投資整個國家的市場 。 (關於如何投資整個國家的市場,請搜尋綠角對於ETF的介紹。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購買某隻股票,可以幫你買進整個國家的前五十大公司,因此你可以一次擁有整個國家的好公司。) 單一國家可能衰弱,因此投資全球股市         那麼我們投資整個國家了,可是如前面所述,單一國家可能會衰弱,當把命運都跟這個國家綁在一起時,是危險的。像很多人只夠買了台股,可是 台股其實佔全球股票市場不到5%的價值,但我們卻把100%都放在上面,這是很脆落的 。(誰知道哪天對面鄰居會不會打過來,台幣崩盤呢?)         同樣透過ETF,我們可以均勻的買進全球的股票市場,把全球分成美國、歐洲已開發、亞太成熟市場、新興國家,各買進25%,就可以把資產成功的分散到全球。 這同時會帶來一個「貨幣避險」的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