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0的文章

[服務學習 1] 將感動與連結,化為實際幫助當地的行動

親愛的松浦隊員們: 很開心年初能跟你們出隊,在你們身上看到無限的希望!你們有著跟長者的深刻連結、柔軟的心,這些是我們在服務最深刻的地基。再來就要往前邁進,學習怎麼用最好的方式來付出,相信大家沒問題的,再跟你們分享幾點好嗎? 我們這幾天看到很多阿公阿嬤辛苦的地方,晚上的分享也多著重在這些點上。不過換個方向去看,其實松浦阿公阿嬤有他們的特點,像是非常親切好相處、有編織與採集的文化、熱於協助朋友與分享事物、生活模式健康看來年輕等,而且他們也比漢人更能去接受生命中的事情,讓心裡得到放鬆與灑脫。這些特點,或許換個角度回來就可以幫助到他們辛苦的地方,像是讓阿公能有編織作為依託,將阿公帶去與鄰居聊天等。 這些他們已有的特點,是他們最能接受的,也是幫助他們很好的切入點。因此我們看著一個地方,想著缺點的同時,也要看著優點喔 ! 記得出隊前的信裡面說「這十年來你們來來去去,但運作的方式一成不變,我們卻已不是你們所認識的那個地方了」。在這次的出隊後,你們聽到學長姐所述說的松浦,也自己看到了這裡的人,會對這邊形成一種印象,你們可以用這種印象來為他們服務,但要記得人是不斷改變的,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他們的一個面向。 要永遠記得抱著開放的心來看他們,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夠了解,也不要覺得誰誰誰就是怎樣好嗎 ? 很開心對大部分人來說,松浦是服務的起點,開始看到原來我們可以為別人做這些事情。你們看到了服務的一種方式,而外面還有很多團隊在為著同樣的目標而努力,像是我聽過有團隊前往部落,從小朋友出發,讓他們去設計觀光行程、行銷等,訓練小孩也協助當地做社區營造;也有的團隊使用社群媒體的力量,幫忙推廣當地的手工藝品,讓阿公阿嬤再次有喜歡的工作,也讓文化得以傳承等。這個寒假,有時間的話多與朋友聊聊他們大學怎麼做服務,也可以搜尋相關的社會企業怎麼運行等。 我們讓自己的眼界夠廣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法協助當地 。 我們不斷說著學生好像沒有專業,然後試著投入我們的優勢—時間、精力、創意、連結資源。不過也要記得,有天我們都會脫離學生的身分,到時候身上有的是一份專業,開始要運用專業來幫助別人。所以 在你覺得重要的課業上,還是要努力喔,才能在未來運用你所有的專業,來協助你所重視的人們 。 很欣慰最後一次松浦的出隊,看到已經很成熟的大一與 大二 ,你們都非常用心、有能力。未來我很少有機會能再回到人醫,但我不擔

[服務學習 2] 給進階的幹部們

親愛的松浦幹部們: 你們把整個活動辦的非常棒,從暑假、期中、寒假,可以看到你們越來越成熟,在活動細節、團隊凝聚、服務成效上都做得很好,很欣慰有你們傳承喔!進去入伍剃頭前,留下點東西給你們( 但光頭照片就請不要跟我要啦 ) 這次我們跟人醫會合作,也接觸到修女以外的松浦主要人物,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些不滿意的事物,也讓你們有點生氣的情緒,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做服務呢?怎麼說呢,親愛的幹部們,歡迎你們提早來到社會,這些就是未來我們會遇到的事情。我們可以不平,可以抱怨,但這些結束後要拍拍自己的肩膀,問問自己怎麼樣可以解決呢?現實世界大家都有自己所在意的事情,也都已經形成自己的習慣,我們難以改變對方,只能對各式各樣的人了解後,試著運用他們的優點、缺點來完成事情。 請不要被這些困難打倒,雖然我們要開始學著社會化,但目的是為了讓服務品質更高,而在過程中浮現的就是智慧 。 在松浦之夜那天,大家圍著圈講長者的故事,每個人都哭得慘兮兮,那時候大家心是緊密連接,一同為長者心酸,並很願意為他們付出的。回想那時,講述的如果是理論、方法等,其實無法打動大家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故事的力量,而要把松浦做的長久,需要大家共同成全,這時就需要靠講述出這些故事,讓活動中的大家更緊密,也讓周遭的人為我們加油,這些都會促進目標的達成——想想如果人醫是一流的大組織,那我們或許就不會遇到前面那些讓人生氣的事對吧。所以 適時地說出自已做的事情,請大家幫忙加油、加入我們,其實是長期運作重要的一部份 。(只是永遠要記得我們共同的默契:不能消費對方) 恭喜各位都All pass,社團與學業兩得意,再來要回家過春節,然後就是大二下了。到下學期,每個科系都變得更加忙碌,不知道你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投入在社團呢?人醫一直由大二組成幹部,有時上手了就要離開,離開後難以再回來,所以請好好把握這最後的半年,利用小小負責人的機制,讓學弟妹可以幫你們分擔壓力的同時,也將你們這段時間學到的經驗,努力地傳給他們。 未來要幫助更多人,需要一個團隊合作,如何支撐團隊的成員們去嘗試、犯錯、成長是很重要的任務 , 趁下學期練習怎麼傳承與支持吧。 你們已經很棒了,要給你們些不同於 給大一的建議 。因為要去幫助到更多人,需要我們有更大的能力與資源,所以希望你們學著帶團隊、宣傳自我、了解社會運作等。但也請記得不要迷失在裡面, 請把自己這時柔軟

[2019 新型冠狀病毒] 疫情現況、與SARS比較、民眾處理法

2020年5月10日更新: #此為2020年1月22日時的狀況,尚未全球感染,命名也非COVID-19時的狀況 #回顧來看內容無誤,也慶幸那時有提醒朋友們先去購買口罩,願疫情盡早結束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武漢肺炎病毒的正式命名為:2019新型冠狀病毒(2019 novel coronavirus),在昨天 (21) 增加了100個案例,台灣也出現第一個確診個案。因此在這裡整理出疫情現況、與SARS比較,以及民眾面對他的處理方法。  主要的重點是: 目前的 疫情擴散比2003年的SARS更快 (之前四個月感染300人,這次一個月就破300)  但此次 嚴重度較SARS輕微 (與SARS剛出來時相比,重症比率15% vs 20%、死亡率2% vs 4%)  最主要是不要感染,請愛用 醫療口罩 以及多洗手,也要 避免無意識觸碰口鼻的動作 。洗手要用 75%以上酒精 ,能夠用肥皂更好。 有發燒症狀,懷疑接觸過患者的話, 直接打1922,不要去醫院,不要去醫院,不要去醫院 。 大家過年平平安安喔!

[研究起步 1] 為何做研究

正值申請 PGY 期間, 赫然發現好多人都已經人手一篇 paper ,驚嘆於世界改變之快、生存壓力之大時,要回頭來跟學弟妹們說說這事情的重要性了,希望你們能在大一、大二就開始來為這事情做準備。不過也要先說明,我自己目前尚未發表任何一篇論文。開啟太多線研究的結果,就是現在都還在寫作或投稿中,下面僅就我知道的資源與經驗與大家分享了。 為何做研究? 做研究可以是高尚的理想,也可以看成是蘿蔔與大棒 (carrot and stick) 的問題,不過理想方面人人不同,我們就先勢利的來看這件事吧。 時代與情勢,評鑑與生存 先從整個醫療體系來看,為什麼這麼重視醫師要做研究呢。現代醫院都須進行評鑑,而評鑑項目要求有「醫師科學家」的存在,也就是醫院要有大量論文產出、某比例的教職數量,壓著醫院要努力達成,不然就不被承認,甚至醫院降級喪失權利。而院長首當其衝承受這壓力後,就來往下要大家努力, 一層層往下從部主任、科主任、主治、住院醫師,各自都承受著一點壓力 ,醫院也祭出了蘿蔔與大棒來要大家向前行。 蘿蔔與大棒 (Carrot and stick) 蘿蔔的部分,大家很常可以聽到某某醫師出國開會,誰誰誰投了篇高分期刊,其實這些都是獎勵的部分:醫院會補助醫生公費公假出國開會,而不論哪個國家,開會的默契就是選個能好好認 ( 度 ) 真 ( 假 ) 的地點,能學習又能放鬆;另外發表的分數也決定醫師的教職,教職則能夠申請更多經費、講話更有力、民眾喜愛等;最後發表的越高分,醫院也會提供越高的獎金,每份研究都是額外收入的來源。回到醫學生,研究的好處是 有機會去各國貼海報,學校、醫院幫你出錢,未來申請 PGY 、 R 都是不錯的履歷 。(對了,海報其實很好投,畢竟誰不希望自己的論壇有滿滿的人參與學術討論呢) 大棒的部分,醫學中心的醫師、大學的教職都有定期產生成果的壓力,幾年沒有發表就要捲鋪走人;而對要申請住院醫師的我們,可以想見會做研究的住院醫師是即戰力,進來科內就能幫忙發表,因此 有論文在手的住院醫師就是比起其他人更加優先,而這也產生了同儕間「不得不做」的壓力 。前陣子正逢 apply 季,在一個醫師專屬的論壇之中,幾天就會有人詢問「某某科是不是都要有論文在手」,或是「我有 n 篇可以上」嗎,感覺起來現代的 Clerk 與 PGY 有論文的比例很高,而到當 Clerk

[研究起步 2] 研究的類型

想開始做研究,第一步就是要選擇研究類型。就我所知,醫師參與的研究多為臨床研究、基礎研究、社會學研究三種。臨床研究主要接觸病人,觀察他們的疾病狀態、用藥改變等;基礎研究主要在實驗室,動物實驗、微生物實驗、分子細胞實驗等都是他的範疇;社會學研究研究人的狀態,包含醫學教育、病人認知等。其中我沒有接觸過在實驗室的基礎研究,就來為大家分析另外兩種吧。 研究的類型 — 臨床研究,貼近你未來生活 Figure 1. 左邊為證據金字塔,右邊為我自己的分類 我們用實證醫學 (Evidence-based medicine, EBM) 的證據金字塔,來介紹臨床研究的類別。實證醫學代表著臨床根據證據來行事,證據來自於研究,而研究有高低之分,越少有偏誤 (bias) 的研究類型,證據等級越高。 我自己粗略地把金字塔分成三部分,下面三個是「流行病學」的部分,運用觀察來看不同狀況下發生什麼事情;中間兩個是「臨床試驗」,我們介入去看不同的處置會產生什麼結果;最上面兩個是「研究研究」,先動詞再名詞,也就是研究別人的研究,整合別人的成果。 流行病學 Case report, case series:位在最下方,他們最容易執行,把臨床遇到的病人報出來就是一篇文章,通常罕見的案例比較有機會投稿。要注意的是,我們可能會看所有死人都有喝水,然後得到喝水會死人的奇怪結論,因此應該要再往上升,把對照組放入研究。 Case-control study, Cohort study:這兩個都有把對照組放入研究,可以看看沒有喝水或是沒有死掉的人,他們都是怎麼樣的。而這兩個的差別在於Case-control從疾病出發(死人/活人)去看他們有沒有暴露(喝水/沒喝水),Cohort則是從暴露出發(喝水/沒喝水)去看有沒有疾病(死掉/存活)。兩者會有各自的問題,也有各自適合的狀況,例如罕見暴露適合用Cohort,罕見疾病適合用Case-control,這就是流行病學要學的,這裡不多說。 我的觀點:這些觀察型研究,優點是貼近臨床工作的,在執行上比較容易;缺點是觀察型研究不能肯定控制所有變項,證據等級較臨床試驗低;需要的條件是 要熟悉流行病學,執行前要先將各組清楚定義,設定好可能影響結果的共同變項 (confounding factors) ,並且設定適當的對照組來減少共變項的影

[研究起步 3] 找老師、資源分享、致謝與總結

找個好老師 決定好研究的領域後,下一步就是找個好老師了。人家說「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」可真的不假,人生第一篇研究,先求有再求好,而跟著好老師學習是最重要的。然而到底要如何找好老師?所謂的「好」又是什麼呢? 想找好老師?先當個好學生! 等等,我們先回頭看看自己有沒有當個好學生?不然一去找老師就得罪對方,甚至被黑掉,那可就玩完了。要先知道我們去找老師指導,對於老師來說我們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,或許我們很聰明學得快,但他還是得一點一滴地培養,我們才能變成有功能的人。這與我們剛進臨床當 Clerk 的感覺類似, 不能抱怨對方不教我們,而是要主動站出來詢問有什麼可以幫忙,收到的任務要 100% 或 200% 的完成,並在受到幫忙、教學時,真心誠意地感謝對方 ,這些合作的禮儀是很重要的喔。 另外的小提醒是,不要一找老師合作,就要求當第一作者。先科普一下,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功勞者,而別人提到這篇論文時通常會以第一作者代表這篇文章,後面包括通訊作者都會審略。因此一出來就要第一作者,就像一出來就說要奪王位一樣討厭,很可能馬上被趕走呀。 如何找到好老師 準備好自己,就可以來找老師了,這部分跟碩博生找指導老師有點像,大家可以上網看看別人都怎麼搜尋。整體來說,每個人學習與做事的習慣不同,你可以透過 詢問大學系辦或醫院的研究部 ,了解老師們的專長領域; 詢問被老師帶過的學長姐們 ,看老師怎麼與大家討論、如何指導學習、後來是否成功發表、發表時學生放在哪個作者;另外也可以 搜尋 PubMed 或 Research Gate 來看老師過往的研究,跟你想做的是否相符、作者序怎麼安排等。 像上面說的,不用一開始就要第一作者,先找到老師詢問能否參與實驗事定期的討論,親身了解該實驗室的進行方式,評估自己是否適合。加入後先與老師講好願意來幫忙與學習,等上手後,可以開始跟老師談是否能讓你固定參與某個計畫,或是讓你自行做一個計畫。慢慢來不要躁進,把自己準備好是最重要的。 最後的提醒是,如果是為了申請 PGY 或 R 使用,參與再多實驗室都不比真的發表一篇。第一篇先什麼都不要管,只要能讓你從頭到尾參與一次,就是最大的收穫,也是生涯的證明。因此 請好好把握「先求有再求好」的原則 。 最後的最後:資源分享、致謝、總結 資源分享 起始階段 大學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