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EBM] 當統計不顯著時,我該計算研究的檢力嗎?Misleading post-hoc power

看文獻、做研究時,碰上不顯著,總想起統計老師的話「不顯著代表不能拒絕虛無假說,不代表兩者相同」。我們又學過,發現兩者差異的能力稱為檢定力 (Power),那是不是計算資料的 Power,如果這「發現差異的能力」大於80%,卻仍然有不顯著的結果,就代表這兩組資料真的很相近呢

以前是那麼相信的,但越算越覺得奇怪

直到自己多算了幾次,發現 Power 其實和 P-value 是非常掛鉤的。Power 與 P-value 都是受到樣本數、標準差、平均差的影響。當兩組的平均差很近、P-value >0.05時,表示兩組資料的分佈重疊部分很高,用這樣的結果來計算 Power ,當然會獲得一個很低的 Power。

(進一步澄清,這個實驗做完才計算的 Power 稱為 Post-hoc power,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。而我們在計算需收樣的樣本數時的 ,則直接稱為 Power,是很重要且有需有的步驟。)


Post-hoc power 其實受到 P-value 的影響

我開始看更多文章,發現原來 Post-hoc power的計算,就受到了P-value的影響(畢竟他們都是用同樣的樣本數、標準差、平均差來做計算),當 P-value >0.5,我們計算 Post-hoc power 希望達到 0.8 時,其實要 P-value 小於0.0065才能達到,這可不是自相矛盾嗎!


那我們不計算 Post-hoc power,還可以怎麼做呢?

第一個,我們可以計算 Partially post-hoc power,這是這篇文章提出來的方法。當然這名字很奇怪,怎麼會有個 partially post-hoc 的東西呢?他提到的是,我們用來計算 Power 的平均差,應該要用 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(MCID, 最小臨床有意義差距) 來代替,這樣可以脫離與P-value的掛勾。解釋時就會從「我們有 post-hoc power % 的信心,去發現這兩組有達到顯著差異」,變成「我們有  post-hoc power % 的信心,去發現這兩組有達到 MCID 的顯著差異」。

第二個,我們可以看結果的信賴區間 (Confidence interval) 搭配「有意義的最小差距」(MCID)。以身高來說,有意義的 MCID 當作是 5公分。這時如果想知道兩班的身高差距,我們得到身高差距的95%信賴區間是 [-2cm, 3cm],那我們可以判斷有包含到 0,所以這是個不顯著的結果,且信賴區間的範圍沒有包含到 +5cm , -5cm,表示就算有差距也到有意義的程度。而如果我們得到的是 [-10cm, 20cm],那不只是不顯著,還表示差距從矮十公分,到多二十公分都有可能,這時我們就不太敢說兩組沒有差距了。

第三個,我們可以用貝氏定理 (Bayesian model),這在臨床研究上較少見,判讀起來大家也較不熟悉。統計分成兩種大類,第一類是傳統的統計,也就是看分佈來計算可能性,我們平常用的 t-test、ANOVA 等都是屬於這一類。第二類是貝氏定理,會先主觀地給出一個可能的機率、數值 (prior),然後在我們收案後,去計算可能的機率變成多少。這是相對於傳統統計的一大類別,個人瞭解也不夠深入,有興趣的再請自行 Google 吧~

三種替代方案,使用哪個方法好呢?

依據找到的方法學論文,Partially post-hoc power他認為仍然是基於Post-hoc power的計算,所以還是會受到收到的資料影響;Confidence interval 搭配 MCID 則很好判讀、很通用,是個好選項;Bayesian model 應該是最好表達實際狀況的方法,但是多數人不熟悉。

這樣看來,最實用的就會是Confidence interval的判讀了。而這其實也 2022 年 09 月 Cochrane GRADE guideline 最新提出,對不準確  (imprecision) 的判讀方法相吻合,在這個項目,GRADE不看 p value,而是看 95% 信賴區間是否包含到MCID的上下限來做判斷,有興趣可以看這個新發表的影片



留言

熱門文章

ACSM-CPT 準備心得 (一):前言

考到美國運動醫學會證照 (ACSM-CPT)了! 我應該是很靠「身體學習」的人,大學時就特別喜歡解剖,因為可以在自己身上摸到那些構造,也可以透過觀察身體,去感受每個部位的存在,然後嘗試在不同狀態下,各個部位的變化,應證書上說的事物。到實習醫師時,在復健科學到運動處方,也覺得很有趣,雖然不是特別愛運動的人,但又有一個可以讓我去觀察身體的學科,試著去剖析運動的方式,想像著身體裡正發生的事情,很引人入勝呢!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,後來才選要走復健科吧~ 今年九月就要進復健科,想說趁這段時間先來把運動醫學學起來,順便考張證照來給自己持續唸書的壓力。網路上查來查去,ACSM很適合醫療相關背景的人來考,通過率也是五大證照裡最低的,美國人來考通過率是53%(這個自虐XD),就報名了五月份林嘉志老師的ACSM-CPT課程,並趕在五月最後一天通過考試!! 實在很開心,因為題目比想像中的靈活,也考很多美國法律、保險,甚至心理學的東西。 網路上較少題目相關的分享 ,因此想來分享考試的心得與技巧,希望讓有興趣考的人有個參考~ ACSM-CPT 準備心得 ACSM-CPT 準備心得 (一):前言 ACSM-CPT 準備心得 (二):資源 ACSM-CPT 準備心得 (三):題目方向 ACSM-CPT 準備心得 (四):準備過程與考試當天

<第一階段醫師國考>準備方法分享3: 可用資源與其他建議

除了科目分析、個人經驗以外,好用的資源非常重要,另外也還有個其他建議想與大家分享,來往下看吧!另外附上四個主題的連結: 科目特性分析 :講述依照特性來對應讀書方法、各科分析、資源介紹,幫助讀書計畫的擬定 個人準備過程 :個人的目標、讀書方法 可用資源、其他建議 可用資源 慈濟校內可用資源 C.國考 內有大量東西,包括免疫口訣、複習影片等,去挖寶吧! 我自己有使用的資源,請見「 各科分析 」 校外可用資源 考古題詳解 :考古題當然是必備,感謝陽明的同學。 國考每五年換一次題目,每批考題重點不同,可以去打探一下最近換題目的年份,像生化細胞膜就是這五年才第一次考 (還可惡的考很多) 。 讀考古、分析出題傾向時就以換題目後的年份優先 ! 國考心得 :參考前人心得很重要啊, 感謝陽明同學分享。 請 尋找跟自己目標分數&狀態差不多的 ,才最具參考價值。 FB國考申覆團:每年考後都會開,差一兩題的希望啊。 祝福大家都是考過後,來幫助同學才用這個...近年申覆通過率降低,通過的同學可以多回來幫忙啊!(每年重新開團,沒過的私下問問同學們吧) 其他建議         趁著讀國考複習時,開始嘗試用Evernote / OneNote等雲端筆記吧,以後在臨床時就可以輕鬆地找回以前讀書的內容,還滿不錯的!         只是要注意,並不是把書本內容 / 趙俊彥影片都抄進來,那反而花太多時間, 進臨床知識Google都可以馬上找到,因此筆記的重點是 整理過 的東西、知識的 邏輯 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