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【服務學習】動物園裡的醫學生們

醫學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

這句話從大一聽到大五,總算在面對一個個病人後瞭解到了:即使拼命的學習再多知識,但如果無法好好地說服病人,或是無法了解病人的價值觀,則只能是個困在象牙塔裡的醫生。然而,在醫院中學習的我們,如同在動物園裡的研究者−−從亞洲動物區、澳洲動物區輪來輪去,努力學習著各區動物的知識,然後套用到面前的動物身上,就覺得對於他們非常了解。殊不知,隨著他們被關進動物園,我們對於野外世界的了解也一同被關起來了。


我們所欠缺的「野外世界概念」,從我所待的花東地區來看,包含著太多社會議題−−經濟壓力阻礙著病人的運動與健康飲食、分享的概念成為原住民難以戒菸戒酒的原因、不哭不喊的太魯閣族正努力當個「男子漢」等等。對於這些的不了解,我們太容易就會鬧出「何不食肉糜?」、「一個便當不夠?怎麼不吃兩個?」的笑話,也讓我們離真正看到病人的問題有了段很長的差距。


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的醫學教育改革,多向著 Harden (the Chief of AMEE) 提出的 SPICES 模型前進。裡面的 ”C” 代表的就是 ”Community-based”,希望可以讓學生真的走進社區去看到真實生活樣貌,也看見未來大部分醫師所待的基層醫療,而非只是在醫院裡學習 ( “Hospital-based” )。


然而,身為六年制的第一屆,清楚的了解連暑假都沒有的我們,其實很難空出時間走入社區。真正有空的時間,是在進入臨床前大一到大四這幾年。很幸運的,在這幾年裡我參加了很多的服務活動,過程中讓我一層層的學到很多在臨床十分重要的事情。


最開始,我們心中「利他」的心開始長大,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服務中的某天中午,當地的頭目帶著所有阿公阿嬤們為我們禱告,祝福善良的我們所關心的一切人、事、物都能如我們所願,也感謝我們盡心盡力的為當地付出。在那個當下完全地感受到自己與他們之間緊密的連結,也深刻的體驗到被需要與被感謝是多大的榮幸,在後來每個挫敗與煩亂的時候,回想起那段時光總能讓我找回心中的善良。

後來更多的參與,終於讓我開始體會「傾聽與同理心」是怎麼一回事。記得在以前的我,是很不習慣與人深聊的,因為每當對方情感流露時,我並不曉得要怎麼安慰對方。直到某次服務時學習到敘事訪談的技巧,運用 Active listening 的概念,不需要安慰,只要幫忙當對方抒發言語中的標點符號、多詢問對方的感受,讓情緒自然流露後與他感同身受即可。這樣一開始聽來玄而又玄的方法,沒想到實際上幫助了我很多,我開始了解病人真正在意的事情、了解他平常的生活、也真的拉近了醫病之間的距離,這些是我整個服務裡最重大的收穫。

到了最近,自己舉辦了營隊,意外的也學到如何「連結資源、執行研究」。藉著非常多老師的幫助,讓我能從尋找論文、建立理論架構到生出一個營隊,過程中納入很多元素讓隊員與自己學習,到最後還能運用成果去到亞太最大的醫學教育論壇 APMEC 發表,並獲得Merit Award of Free Communications,這些意外的收穫像是柳暗花明一樣。

最後想跟各位師長說的是:對於台灣的醫學生,醫學教育能做的不是讓更多的「服務學習」課程化,因為擅長考試、拿高分的我們,隨著「課程化」的社區參與、醫學人文、專業素養等,會讓我們把心思從「服務」轉換成「用最少努力得到最高分數」。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支持,例如提供服務隊學生諮詢與資源、舉辦跨校醫學服務論壇、跨專業的社區評估與介入等,期望能營造出醫學院裡「利他」的文化!


Reference

  • Harden RM, Sowden S, Dunn WR.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: the SPICES model. Med Educ. 1984;18(4):284-297. 

  • Lu P-Y, Tsai J-C, Tseng SYH. Clinical teachers’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competence in medical education. Med Educ. 2014;48(2):204-214. doi:10.1111/medu.12305

  • Chen P-W, Hsieh J-G. Improving preclinical students’ cultural competence by cross-cultural service learning,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narrative interview. APMEC.Singapore. Jan. 2018.


本文寫於2018.05.06,筆者正值大五,原預計刊登於醫學教育相關雜誌之專欄,然種種原因下耽擱至今,逐張貼於此

留言

熱門文章

ACSM-CPT 準備心得 (三):題目方向

ACSM考試是135題的選擇題。整體來說,題目很靈活,死背的題目很少。很多考題沒有唯一解只有最佳解,要靠考生對各項知識透徹地了解,才能去判斷出最佳解是哪個。 這篇主要讓大家了解考題方向,也提供一些我記得的題目,了解題目的靈活性 。 考題分成四個大類,每類有不同的題目佔比。我依照四個大類,把我遇到的題目列出來: Domain I:初次客戶諮詢與評估 (Initial Client Consultation and Assessment) 佔25% Medical clearance :判斷哪些個案開始前要經過醫生評估,滿重要的內容。主要判斷客戶的症狀、疾病、規律運動與否來決定。要注意的是各個的定義, 像是高血壓、慢性肺阻塞都不算在要考量的疾病內 ;還有規律運動的定義,與評判心血管風險以及平常給的運動建議不同。 心血管風險計算 :要熟記每個項目的定義,包含年紀、血糖數值、家族史的內容等。有考 "Negative" risk factor,指的是可以讓風險「減低」喔 給客戶的表格 :有滿多種的,要弄清楚有哪些表格,各自是什麼內容,像是 informed consent, waiver, client intake form, scope of practice 等 評估個案風險 :分為個案自己填寫的、醫師填寫的,要知道各自有哪些表格 其他評估 :Gait在書中有四種,考試有考 arthrogenic gait。體適能的方法等 Domain II:運動計劃設計與執行(Exercise Programming and Implementation)佔45% 運動計畫 :題目很活,有些會給很長的敘述,要我們推薦運動處方。重點是看族群 (老人、孕婦、小孩、一般成人)、疾病 (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)、運動習慣 (Sedentary / Active lifestyle)、目標 (減肥、體態、耐力等)。 考試前可以把運動處方細項再看一遍,考得很細也很靈活,要從選項中找出最佳解 。像是考要 60-80% 1-RM 或 70-85% 1-RM,要60-69% HRR 或 70-79% HRR,要1 set 或 ≥1set,要 5 days/week 或 daily,還有要 6-8 muscle groups 或 8-10 muscle groups,如果只記個大概

ACSM-CPT 準備心得 (二):資源

ACSM在台灣並不常見,卻是國際上是很重要的一張證照 ,因此如果以英文學習的話,相關資源很多!不過因為時間有限,我報考ACSM的那段時間,也報名了神經復健年會、下肢裝具、吞嚥治療、小兒肌肉痙攣的課程(大家都擠在四五月呀),因此就 以最快能學會為目標 前進了。以下介紹我準備過程中使用的資源囉: 課程: 林嘉志老師 嘉志老師是台灣少數各個運動證照都有的神人,東華大學教授,學識淵博 課程有三天,從介紹五大證照開始,到講解整本CPT textbook, 涵蓋大部分的內容,能快速掌握到重點 老師有自己錄製YouTube影片,講 無氧閥值測量法 等,分享在他的網站中。可以聽聽看來知道老師上課的速度、模式,也多了解運動知識。 會創建臉書社團,準備過程的疑問都可以在上面發問,超出課本的範圍也都可以和老師討論 書本 ACSM's Resources for the Personal Trainer:這本是考試題目出處,是最主要的教科書,也是上課內容的主要來源。這本有上課的話,可以用優惠價買到,比網路上都便宜。上課前想看的話,可以先去圖書館借來看。但我會建議課前翻嘉志老師的講義就好,足夠快速掌握內容了。 ACSM's GETP:這本像是 工具書,包含的內容超過CPT考試的範圍 ,目前出到第11版,中文版則是嘉志老師翻譯到第10版。內容很扎實,講的內容有實證導向,還滿實用的書本,我準備的後期其實多是在看這本,但可能已經超過考試範圍一些了。這本報名嘉志老師課程,會附中文版,價格與外售相近,想先看的話可以網路上購買。如果想要購買最新版,推薦上 Amazon 購買英文的第11版,找朋友湊個60鎂免運,比台灣購買便宜很多喔! 嘉志老師的課程講義:萃取了原文書的重點內容,我上課前有先把整本翻過,把有疑問的地方找出來,上課學習會更順利。另外也聽前人分享,考前把這本翻個三四次很有幫助。我自己則是把所有東西都整理在我的筆記,就沒這樣做了。 題目 ACSM's Certification Review: 官方出的考試複習書本,包含幾個案例討論,以及100題的練習題 。嘉志老師課程其實會附上後面的練習題,所以主要用處就是那幾個案例討論。案例討論很接近考題的靈活度,推薦一定要寫完,並且就各個案例回去翻相關的章節作為複習。可以的話,圖書館借就好了,並不需要買回家。只是要注意舊版的內容與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