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<系統性回顧工作坊>課後收穫1: 診斷、預後、傷害型研究用PICO搜尋嗎

Prof. Edwin Chan 是 Director of Cochrane Singapore,算是亞洲地區 EBM 與 Systematic review 的大師,本身有很豐富的學術經驗。很榮幸也很幸運的,花蓮慈濟醫院在 2018年12月5日,請他來為我們舉辦一日工作坊。看到這樣大師級的人物,即使搭夜車,也從嘉義大林趕回到花蓮上課了(路途遙遠啊!)接下來的幾篇,將舉這次印象深刻的幾個重點來跟大家分享囉。

PICO萬能?

每次提到EBM,大家最常反射想到的就是”PICO”,是我們常用來搜尋文獻的好工具,但PICO真的萬能嗎?
在面對不同類型研究時,其實應該要使用不同的搜尋策略:
  • Therapeutic: PICO
  • Diagnostic: PIGO
  • Harmfulness: PEO
  • Prognostic: PO

Therapeutic study 用 PICO

常聽到的PICO,其實是為了治療型的研究設計的,包含有特定的族群 (P)、介入的措施 (I)、比較的措施 (C)、想看的結果 (O)。
先來細看下PICO的內容吧,以這個題目示範:咖啡因可以增加早上想睡的人反應時間嗎?
  • Population: 要針對哪些研究族群來搜尋,在此就是Adults with daytime drowsiness
  • Intervention: 給予什麼介入措施,在此就是Caffeine
  • Comparison: 跟什麼做比較;我們使用 Placebo / Decaffeinate
    • 要注意的,不管在什麼題目都不應該只擺上「無介入」,而是應該使用安慰劑或是其他療法
    • 所以不應該用「沒喝咖啡」,而是應該跟「喝安慰劑」,也就是去咖啡因的飲料來做比較。不然或許是喝東西的動作,或是對於咖啡的預期效應而讓我們清醒
  • Outcome: 想要比較什麼結果,在此就是Reaction time
這樣的搜尋,就能找到非常精確的結果。
(搜尋方法如:MeSH、Title search、Filter等,請看下篇文章:<系統性回顧工作坊>課後收穫2:搜尋結果很少,就等於搜尋方式很好嗎

Diagnostic study 用 PIGO

針對診斷型的問題,我們最後的目標是想知道,這個新的工具的敏感度、特異性多少?因此很重要的是需要知道「真陽性」、「真陰性」的比例,也就需要所謂的Gold standard來進行診斷,也就是我們PIGO裡面的G囉!
也來舉個例子:使用超音波診斷小朋友氣胸準嗎?
  • Population: Children (age under 18)
  • Intervention: Sonography
  • Gold standard: Chest X ray
  • Outcome: Pneumothorax, Sensitivity, Specificity

Harmfulness study 用 PEO

倫理、倫理、倫理。
我們不能做個隨機性研究,抽到A的就叫他去抽煙,抽到B的就讓他不吸菸對吧!這樣的研究多只能是追蹤型的研究,看有抽菸的人他們發生各種事項的比例(除非希特勒在現,把人抓去關毒氣室)
例如想要知道:吸毒對於台灣男子結婚率有影響嗎?
  • Population: Taiwanese male, age 18~30
  • Exposure: Drug abuse
  • Outcome: Marriage rate

Prognostic study 用 PO

預後型研究包含:「沒有治療」的疾病自然進程(有治療就變成Therapeutic study了,對吧~)、預後因子的影響(例如年齡、體重等)、臨床預測公式(如計算十年心血管風險等)。這些研究我們搜尋時,不著重在他經歷過哪些治療,而是著重在形容這群病人,也就沒有Intervention與Comparison這兩個東西。額外的,我們可以放入我們好奇的預後因子(例如COVID-19確診後戴口罩),看看是否影響預後。

所以如:醫學系畢業後,能順利拿到醫師執照嗎? (鬧xD)
  • Population: Graduated medical student
  • Outcome: Rate of getting medical license in the first year

總結來說

  • Therapeutic: PICO, 注意C不只是「不給」,應該給安慰劑或另一種處置
  • Diagnostic: PICO → PIGO, 把C設定成gold standard,才能找出真正有病的人,計算sensitivity與specificity
  • Harmfulness: PICO → PEO, 把I/C抽掉,換成Exposure。畢竟不能把人們隨機抽樣進入exposure / placebo兩組對吧
  • Prognostic: PICO → PO, 把I/C抽掉,看疾病自然進程、預後因子的影響。也可加入好奇的預後因子到搜尋欄
其實也不需要記得那麼多,最重要的點就是:記得有 PICO 四項,針對I、C去問「需要嗎?」、「C 要放 Placebo、Gold standard、還是不放?」這樣就能下好題目去搜尋了~~

同系列文章

留言

熱門文章

ACSM-CPT 準備心得 (一):前言

考到美國運動醫學會證照 (ACSM-CPT)了! 我應該是很靠「身體學習」的人,大學時就特別喜歡解剖,因為可以在自己身上摸到那些構造,也可以透過觀察身體,去感受每個部位的存在,然後嘗試在不同狀態下,各個部位的變化,應證書上說的事物。到實習醫師時,在復健科學到運動處方,也覺得很有趣,雖然不是特別愛運動的人,但又有一個可以讓我去觀察身體的學科,試著去剖析運動的方式,想像著身體裡正發生的事情,很引人入勝呢!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,後來才選要走復健科吧~ 今年九月就要進復健科,想說趁這段時間先來把運動醫學學起來,順便考張證照來給自己持續唸書的壓力。網路上查來查去,ACSM很適合醫療相關背景的人來考,通過率也是五大證照裡最低的,美國人來考通過率是53%(這個自虐XD),就報名了五月份林嘉志老師的ACSM-CPT課程,並趕在五月最後一天通過考試!! 實在很開心,因為題目比想像中的靈活,也考很多美國法律、保險,甚至心理學的東西。 網路上較少題目相關的分享 ,因此想來分享考試的心得與技巧,希望讓有興趣考的人有個參考~ ACSM-CPT 準備心得 ACSM-CPT 準備心得 (一):前言 ACSM-CPT 準備心得 (二):資源 ACSM-CPT 準備心得 (三):題目方向 ACSM-CPT 準備心得 (四):準備過程與考試當天

復健科醫師的徒手治療學習 A Physiatrist's Learning of the DAI Osteopathy Course

走上復健科醫師的初衷之一, 是希望能夠不只以藥物,來協助病人的復原、讓生活品質變好 。很幸運在今年初時,參加了 全衡學會 理事長汪作良醫師的講座,分享他做手法治療多年來的心得,講述他如何以手法治療協助病人改善。 在汪醫師身上,我看到了心目中復健科醫師的樣子,也聽到汪醫師大力推薦一個台灣全新的課程—— DAI Osteopathy (D'Ambrogio Institute) 。 DAI是 IAHE 三大體系之一,另外的兩個是Upledger Institute (顱薦治療)及Barral Institute(內臟手法)。而上完這六天的課,也實際感受到這是今年很重大的學習! 嘗試以這手法做在一個朋友身上,讓他一直好不了的手指僵硬感,從8分下降到了1-2分 。這裡記錄一下課程的心得,與身邊的醫師、治療師分享,並招募願意讓我試做、或是想一同學習的朋友~ 榮幸與 Dr. Kerry D'Ambrogio (左) 以及汪作良醫師 (右) 合影 課程特色 這是我第一堂手法矯治的課程,無法用自己的經驗來比較這堂課的特殊,但這六天詢問了身邊的 醫師與治療師,都一致地給出極高的評價 !以下結合有經驗同學們的心得分享: 平常的手法矯治課程,大多有個自己的體系,專注在一個個不同的地方,例如脊椎、筋膜、內臟等。但在學了很多招式後,要怎麼完整的全面評估病人,要怎麼選出最適合的招數,通常沒有很清楚地回答, 好像都要自己把招式學完後,自己摸索著出招的時機 。 講師 Dr. Kerry D'Ambrogio 他融合了自己物理治療師 (Physical Therapy)、整骨醫師 (Doctor of Osteopathy)、針灸師的專業,帶出了一個 非常結構化、具有科學實驗精神的知識體系 ,讓我們對於精密的人體,好像有了一個說明書可以參考。 Dr. D'Ambrogio 很讓人欽佩,在臨床上,他很重視病人的進步,也持續在每次的治療中自我反思與進步; 在教學上,他把知識架構的清楚、易懂,也對於每個問題認真回答,沒有藏私 。他把治療與教學變成了志業,是他每天最開心投入的事情。他目前每天看15-20個病人,每週開48堂教學課程呢! DAI Osteopathy的核心 全人與自癒的概念 肩膀的不適,不一定只有肩膀的問題。 人有自癒的能力,我們可以 透過把組織癒合的道路打通